人们见到洁白如玉、光洁莹润的瓷器无不喜爱,不禁要发问:这是如何做到的?景德镇瓷器并具有“白如玉、明如镜、薄如纸、声如磬”四大特点,无不是从技术而得来的。但“巧媳妇难为无米之炊”,这就首先要靠制瓷原料了;而赏心悦目的釉面白如玉、明如镜,首先靠的是釉用原料。
瓷器的白,以玉白色为美。单一的白,科学上是以氧化镁烧制的白板为标准,白度定为100%;石灰粉也很白,白度在90%以上,但在人们的审美观念中通常就是不喜欢这种白,被称“寡白”,犹如京剧中曹操的白脸。景德镇的传统瓷就不是寡白,而是白里泛出微青,即像宝玉一样的白,乐为人们所接受。
说到明,指的是釉面光亮,有如镜子一样可以照出人影,故曰明如镜。但又不像玻璃一样完全透明,不能遮住瓷胎的逊色。它使瓷胎显得洁白,釉质半透明而莹润。
瑶里釉果是历史以来釉用原料中的佼佼者,它通过技术配方制备成釉料,可以取得上述良好的结果,而且使烧成的青花画面显得清晰而有层次感,釉面青白衬托青花而相得益彰。另外还有一个鲜为人知的内在特点,即成瓷后釉面的热稳定性非常良好。所谓热稳定性,就是耐急冷急热的性能。有这样一个使用实例:一位妇女看到婆母用来在锅内炖鸡的一只大碗,从她做儿媳一直用到自己做了婆母,这只碗还没有出现裂纹。此种釉烧制的瓷器比长石釉等要好。
为什么瑶里釉果作为传统瓷釉用原料会有以上的特点呢?这首先同它们的化学成分有关。上等的釉果有产自景德镇市浮梁县东部的青树下、得儿坝、屋柱槽等处,是用瑶里釉石经过选矿、粉细、沉淀、淘洗、制墩等手续加工制成,墩子为砖状物,八角见方六面光,每块干重4市斤,名曰瑶里釉果。原矿为一种低温瓷石,适合于作釉用。它与其它低温瓷石不同点是:首先在其成分中氧化钾(K2O)和氧化钠(Na 2O)的含量一般为4.7%至5.6%,比三宝瓷釉石(或称瓷石)和陈弯釉石要少,而且在少的当中钠比钾的含量更少,这就决定了其膨胀系数的大小。因为瓷釉热稳定性的好坏取决于其与坯体相差的大小,相差愈大则热稳定性愈差。氧化钾和氧化钠都是膨胀系数大的物质,且后者大于前者,由于瑶里釉果氧化钠含量小于氧化钾,故相对热稳定性要好。其次瑶里釉石的氧化铁(Fe2O3)的含量一般为0.5% 左右,比其它釉石相对要低,经还原火焰烧后也较淡青而白,即“白如玉、明如镜”了 。
但必须注意的是:用瑶里釉果配制的传统灰釉,历史以来是用柴窑烧成,其效果发挥到极至。后由于使用煤窑和油窑,加之烧成不当,易出现不同程度的烟熏或称之“吸烟”现象,使釉面泛灰。为探明其原因,景德镇陶瓷大学在1984年由陶瓷界老专家戴粹新先生带头,与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合作,留我在该所参加多种先进仪器进行分析和研究,为时4月之久,在该所高振敏等老师指导下,通过偏光显微镜、X一射线粉晶、红外光谱分析、电子顺磁共振图谱、扫描电镜分析、发射光谱半定量分析、热分析等,才基本查明乃瑶里釉石中的一种夹石所致。这种夹石系方解石和石英的集合体,其中方解含有一定量的锰,形成锰方解石;并含有铁,形成碳酸亚铁(FeCO3))和少量的其它元素铜、钴、镍等,正是因为这些元素总量较多,所以经窑烧后显出颜色;特别是碳酸亚铁的影响更大,不仅颜色深而且很大地降低了熔融温度。夹石混在釉料中,犹如“一粒老鼠屎破坏一锅羹”。这种夹石外观为白色,在釉石中不易明显分辨。作者在上世纪60年代后期于原料总厂化验室时,配制了一种鉴定夹石中碳酸亚铁的特效试剂,点上一滴于夹石上,立即逸出二氧化碳(CO2)气泡,并呈现明显的蓝色(生成腾氏蓝铁氰化钾),因此获得过1978年景德镇市科学大会科技成果奖。
鉴于此种夹石存在的影响,因此必须釆取相应措施,以取得良好效果:
1.加强选矿,将夹石挑选出来,清除弃去;若难辨别时,则用特效试剂滴试,务必尽量剔除。
2.在烧成时,必须做到清火,以充分排碳(C);并应注意釉面吸碳。
3.现在烧液化气或天燃气的窑,其中杂质有害成分较少(如硫化物),可逐步取得柴烧窑之效果。在烧成中合理升温,掌握气氛,加强操作,合理烧成。
瑶里釉果在制瓷中,历史以来发挥了特殊作用,相信今后亦将为制瓷作出更大贡献。